中国足彩网_英亚体育在线-app|投注|官网

齐鲁医学部人事处

杏林风范

杏林风范
当前位置: 首页 >> 杏林风范 >> 正文

    张茂宏:医学领域血液专业的领军人物

    【发布时间:2018-01-15 08:17:07 浏览次数: 作者:王巍 欧阳枫琳 来自:山大视点 责任编辑:张艾川】

    http://www.view.sdu.edu.cn/__local/5/1D/C2/F7754DBD1D650674730B4632D97_00AACBB8_2413F.jpg


    张茂宏,1929年生,山东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1947年考入齐鲁大学医学院七年制,毕业留院工作至今。先后担任过卫生部批准的血液病研究室主任,卫生部及国家药品管理局的临床药理基地主任,学校研究生部主任,医院的内科和肿瘤中心以及血液科主任等职务。在学术兼职中,曾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审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初评和复评成员,中华医学会血液学专业委员会常委,山东医学会血液学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山东省抗癌协会副理事长,《中华血液学杂志》副主编及《中华医学杂志》等十种专业期刊编委和常务编委。张茂宏在国内其他医学院校以及医院被聘为兼职教授和特聘专家,为首批山东省专业技术拔尖人才,享受国务院批准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在医、教、研中成绩卓著,曾获得部委级一、二、三等奖十五项,主编及参编专著十八部,发表论文百余篇,多次特邀在全国学术会议上做专题讲座。

    寒窗苦读,立志为医

    1929年农历1224日———北风呼啸、大雪纷飞的夜晚,一个婴儿在江苏省宿迁县诞生,这个婴儿便是日后成为山东省血液学领军人物的张茂宏教授。张茂宏的父亲是一名裁缝,家中尚有四兄一妹,家境相对贫穷。但张教授自幼成绩优异,他所上的小学实行等级制度和竞争体制,凭着一股不服输的倔强,即使寒冬腊月,他亦是拿到第一块牌子的早到生。初中时期,张茂宏患过两次重病,几次濒临死亡边缘,接连不断的病症折磨着身体,也阻碍了他正常学习。这些经历成为他日后择医的一个重要原因。张茂宏小时候的房东是一位老中医,他每日看着“钱XX中医诊所”的铜牌挂上挂下,后来挂牌子的任务还交到了他的手里。老中医闲暇时经常给他讲自己治病救人的故事,这使少年的张茂宏对医生职业产生了好奇心。后来迁居城内,他看到施惠仁和沈之均两位西医医生深受百姓们的尊重和爱戴,由此渐渐萌生了学医的想法。1943年张茂宏考入徐州最好的高中昕昕中学,在这里结识了志同道合的同学,报考大学志愿时,他与另外三个同学一同填写了齐鲁大学医学院。

    1947年夏,张茂宏前往济南齐鲁大学报到,踏出了漫漫从医路的第一步。医学专业实行残酷的淘汰制度,由预科到本科是一条披荆斩棘的道路。他学习相当刻苦努力,手不释卷。在记者采访中,张教授特别提到,当时教理论化学的刘遵宪老师和教寄生虫、原虫学的张奎老师都在国外深造多年,是国内的著名教授,在医学院也历来以要求严格出名,刘老师的考题很难达到60分,而张奎老师经常采用突击式考试,也很难及格,其他的课程如有机化学、物理、数学等亦难得高分。张茂宏在学好数理化课程的基础上,也攻下了英文等他的劣势课程。他凭借着不屈不挠的学习精神,顺利进入医本科。

    对家境贫苦的张茂宏来说,每日的生活费是一道难关。在入学注册处傅为方先生发现张教授入学成绩优异,从而建议校方发给他奖学金,可谓雪中送炭。同时,他通过献血、画挂图等半工半读方式贴补生活费用。

    1949年,齐鲁大学医预科因故迁至杭州。抱着完成学业的坚定信念,虽然无力支付高昂的机票款,张茂宏却仍与同学韩德坦、尚天民毅然决定徒步至杭州。一行人冒着生命危险穿越两道封锁线,步行、马车、帆船几经变换交通工具,最终抵达杭州,成为少见的坚持继续学习的学子之一。

    济南解放后,医预科迁回济南,张茂宏返济继续读书。1951年政府接管齐鲁大学,为学生免除了餐费,张茂宏被选为食堂管理组组长。由于管理有方,他深受同学欢迎,后来被选为全省学生代表大会的代表。同年,他又被推选为校内学生会的福利部部长。

    1953年至1954年是张茂宏的实习医生阶段。医院的见习实践,是为实习打下基础,而实习更是从医的关键阶段,因此医院规定无休息日,而且有晚间查房制度。结束实习后,他以优异的成绩毕业,留院工作。

    治病救人,终生奉献

    1947年至今,张茂宏教授从医七十余载,始终秉持着一颗“仁心”,利用“仁术”为病人治病服务。

    急症室是工作前沿。急诊室的工作虽然劳累,却隐伏风险。尽管任何人都难免会失误,但医生的失误却有可能酿成不可挽回的后果,张茂宏教授认为只有严于律己,提高医术才是对病人的负责。在急诊室积累的内科实践经验为张教授打下了深厚的临床诊疗基础。自担任住院医师和主治医师以来,张教授有25年在临床第一线工作。张教授认为,一名合格的医生,必须胆大心细,救治成功是每一位医生的最大心愿。

    张茂宏教授在国内较早开展了显微镜下观察血细胞形态的实验,这对诊断血液病非常重要,因此他亲自观察血片和骨髓片,但在诊断某些血液病时仍需要骨髓组织病理切片。1960年初,一位老干部因脾轻度肿大而来院检查,外周血发现了有核红细胞和晚幼粒细胞,骨髓干抽高度疑似“原发性骨髓纤维化”,此时国内尚无骨髓活检针,只好请骨外科医师从盆骨的骼后上嵴取了一小块骨髓组织做病理切片,证实为典型的“骨髓纤维化”。此后他立即请医院铁工室师傅制造骨髓活检针,开展骨髓活检诊断有关血液病的工作,进一步提高了确诊水平。除此之外,张教授还经常深入贫苦地区治疗流行性疾病。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苏北和鲁南的很多农村,农民患有丝虫病者约占30%,这是由蚊虫传播的寄生虫病。1957年,张教授担任住院医生的第三年,他听从了省卫生厅和高学勤老师的指派,去山东省丝虫病防治研究所帮助工作一年,任务为确定治疗此病的药物是否既安全又效果好,要探索出诊断丝虫病的方法。这两大任务,他在一年中圆满完成。

    1960年因自然灾害粮食缺少,城市职工和居民不少人都出现了轻度浮肿,农民更为严重,有些人全身水肿或严重干瘦,甚至死亡,卫生厅指示该院建立专门病房并让张教授负责救治这些病人。病人除脂肪消失、肌肉萎缩、心肌无力、胃肠壁变薄以及贫血等外,常因低血钾、低血糖、低血压致死。各地食用树叶、海藻和湖草充饥,也均未解决根本问题,误传的救治方法如肌肉注射鸡蛋清等反而害人,当时研究出的所谓链孢酶,被认为是代替食用蛋白的有效方法,卫生厅领导非常重视,让张教授为病人应用。他非常认真谨慎,亲自和同病房的郑广礼医生首先试用,结果证明链孢酶不仅无效反而从大便中带出了饮食中的蛋白,因而停止了生产,禁止食用。

    张茂宏教授强调,医生是救死扶伤的特殊职业,医德医风缺一不可。有术无德的医生是医界中的败类;医术欠佳者,见重危疑难病症束手无策或望而却步,会贻误病情,甚至导致死亡。因此所谓良医者,就是“德才兼备”或称为“德技双馨”。在临床实践中,张教授格外注重询问病史和查体的重要性,不遗漏任何细节之处,否则可影响正确诊断和及时治疗。在张教授看来,责任心比名誉更重要,挽救患者的生命应永远放在首位。

    张茂宏教授于2005年退休,当时年满76岁。之后,他又被齐鲁医院血液科返聘,至今上班。20131月,院领导向张教授颁发了“终身教授”的荣誉证书。他继续坚持每日阅读国内外文献,不断更新知识储备,每周二查房,周四进行疑难病例讨论,平时各组病房如有疑难问题商讨,张教授都坚持参加。如今耄耋之年的张教授,依然精神抖擞,一如既往地站在临床的前线,毫无保留地为医学发挥余热。

    言传身教,桃李天下

    1978年,我国恢复了研究生教育和学位制度,张茂宏教授被选为硕士研究生导师。在改革开放之前,张教授的主要教学对象是医学本科学生,包括课堂讲课、临床见习和实习,另外也针对进修医生,为他们编写讲义和专题讲座。1990年,医学院血液学专业被国务院学位委员会评为大内科的第一个博士点,张教授成为山东省首位内科学博士生导师。在培养研究生29年间,张教授指导硕士生24名,博士生28名。

    言传身教,是齐鲁医院传世的优良传统。张教授在查房和诊疗时,注意向实习医生传输临床经验,锻炼学生的诊断能力和医疗实践水平。他很注重临床实践能力,倾向于培养临床诊疗型的硕士、博士研究生。在研究方向和学位论文的课题选择方面,张教授一改过去学生组承担导师科研项目的教学模式,鼓励研究生自选课题,另辟蹊径地开发研究生的主观能动性,针对课题选择,张教授提出四点要求:一是有创新,二是起步高,三是结合临床,四是可行。这种培养方式激发了研究生创造性思维,同时亦帮助研究生抓住机遇写出有创新性论文。例如开门弟子陈学良,正面临选写毕业论文,这时门诊来了一位女性农民,皮肤黑紫、唇似墨染,当地称之为黑嘴唇病,门诊医生无法确诊。张教授知道这是很罕见的一种血红蛋白病,这种病在国内文献仅有个案报告,因为与家族有关,她所在的村庄经常见到这种病人。张教授决定让陈学良至掖县患者的村庄中进行调查,因为陈是研究生工作不便,张教授同陈一起至掖县深入16个农村进行调查,并进一步对两个家系进行详细地询问、查体并采取血样,初步证实为HbM,进一步区分其亚型为HbIWAT,这是山东首先发现这种疾病,也是国内发现最多的病例数。同时,张教授结合科普宣传让村民知晓这种病并不传染,对健康无损害。2000年以来,张教授所指导的博士生中四人获得了全省优秀博士生学位论文奖,其中一人同时获了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奖,而四篇中仅有一篇属于张教授的研究方向。实践证明,这都是张教授因材施教的成果。

    教学相长、学科互补也是张教授坚持的教学原则。张教授认为教学时应该将研究生尤其是博士生首先作为并肩做学问的青年学者来对待。经过现代高等教育的培养,博士生往往精通外语,具有扎实的基础知识、完备的知识网络,擅于把握前沿热点问题,这些对导师来说也是一种知识互补,有利于实现导师与学生教学相长的最佳教学效果。另外医学各门专业纷繁复杂,张教授强调学习研究的跨学科性,只有将基础学科和相关临床学科共同研究,才能达到互补和双赢的目的。

    在继承齐鲁医院优良传统和实行启发性指导的基础上,张教授自成一套教学模式,实现了桃李天下、人才辈出的“教学梦”,他的学生们很多已经是省内外的血液病专业中的领军人物。谈到自己的优秀学子,以培养人才为乐的张教授如数家珍。开门弟子徐从高和陈学良(均是二级著名教授,亦是省内领军专家)已达古稀之年,现仍从事医教工作;弟子侯明(血液科主任)是研究血小板的国内外领军者和泰山学者,也是中华医学会血液分会常务委员,山东省临床分析细胞学分会主任委员。纪春岩(副院长)因医、教、研成绩突出亦获得泰山学者称号并且是山东省医学会血液学专业委员会的主任委员,关门弟子彭军除毕业论文获得了2005年“全国博士研究生百篇论文奖”外,因结合临床研究,深入钻研,成果卓著,获得长江学者的称号,也是医院唯一的长江学者。这些在医界中传为佳话。另外,第二届硕士生丛玉龙在解放军总医院工作优异,晋升为中将,而且是中华医学会检验学会的主任委员。

    科研著书,硕果累累

    担当住院医生前两年,张教授全力于临床工作,第三年时对科研工作产生兴趣则是机缘巧合,即前文提及的在山东省丝虫病防治研究所帮助工作的那一年。行前,他阅读了国内外大量文献,为了完成卫生厅和高学勤老师交待的诊断和治疗两大任务,张教授率领所内医、护、技术人员每日晚间去农村挨家逐人调查和采血取样,包括查体和试用犬丝虫抗原皮内试验,并去烟台、哈尔滨等非丝虫病流行地区进行皮试对照检查,完成了诊断任务,并在《中华医学杂志》1958年第二期发表,标题为“用犬丝虫抗原皮内试验诊断丝虫病1985例的观察结果”。这是在国内外文献中报告的最多例数,具有科学性亦有实用性的结果,因此,得到卫生部门的重视和国内外专家的认可,至今在《实用内科学》等权威专著中仍被列为重要的诊断方法。对该病的治疗,通过海群生单药不同剂量的对比应用,选出了低剂量应用的良效,并发现与卡巴砷联合应用出现了砷剂的毒副作用,不宜合用,亦发表于《山东医学院学报》,以后全国不再应用,这也完成了医疗任务。张教授这一年获得了宝贵的科研经验,这为他之后的科研工作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以此为契机,张教授走进了科研世界。从此之后,结合临床以自选课题为主,张教授步入科研工作的上升期。1964年张教授参加了在天津举行的第一届血液学学术会议,提交的三篇论文均为大会宣读介绍。1961年之前主要发表的论文内容为“感染性休克”“大叶性肺炎“”细菌性痢疾”“131-碘治疗甲状腺机能亢进”,以及“消化性溃疡病例分析”等。1962-1965年发表血液病诊疗方面的内容,如“3780例白血病病例分析”“白血病合并妊娠”“类白血病反应”“原发性血小板减少症”“淋巴肉瘤”“多发性骨髓瘤细胞并发葡萄状细胞”,以及“血细胞的荧光改变”等。这一时期的论文均在《中华医学杂志》、《中华内科杂志》和《输血与血液学杂志》发表并有较大影响。

    “文化大革命”期间张教授的科研被迫中断,但外地来院的进修医生不断增多,内科的中青年医生也需要了解内科领域中的进展,在领导同意后,由高德恩、林朝明、赵宪邨、张茂宏共同编写了两集《内科专题讲座选编》(1973-1974),由山东新华印刷厂出版,张教授任主编,共101万字。改革开放后是张教授科研工作的多产期,张教授主编4部和参编9部,另外还主审2部和参译1部,均在1980-1996年之间。较早的专著为《新磺胺药与甲氧芐氨嘧啶》,他负责总结6531例患者的毒副反应(1980),《中国现代医学》和英文版《ModenChineseMedicine》(1984),亦参编了巨著《邓家栋临床血液学》(2001)。1986年受邀于山东科技出版社,张教授开始着手撰写一本血液病专著,最终这本《实用血液病学》于19903月正式出版,出版后受到同仁赞扬和肯定。1983年人民卫生出版社邀请张教授作为首席主编的《护理医学问答》(中册为大内科内容),共210万字,获得了中国出版者协会颁发的“全国优秀科技图书一等奖”。

    张教授发表论文140余篇,其中很多论文在学界都产生重大影响,例如“再生障碍性贫血的治疗”,发表于《中华血液学杂志》(19842期,首篇),“再生障碍性贫血的临床诊断”,发表于《中华内科杂志》(19915期,首篇)。“乙双吗啉所致急性白血病140例临床观察”《中华内科杂志》(199310期)等等。除此之外,有关丝虫病的论文,如“四氯化碳中毒”“妊娠期凝血有关因子的变化”“血细胞的荧光显微镜透视”“扫描电子显微镜的应用”等也颇具影响力。

    实验室是科研基地,曾由张教授担任主任的血液科在1981年由卫生部批准而建立了血液学研究室,历经三代人的努力,日渐发展和扩大,几十年来成绩斐然,硕果累累,先后被评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和山东省高校重点实验室以及山东省血液免疫学重点实验室,为我国和我省血液学的免疫学领域研究的创新起到了领头作用。

    张教授的众多研究成果在国内具有开创性,例如率先报道了血细胞荧光改变,透射和扫描电子显微镜对血细胞和骨髓组织表面微结构的研究,骨髓造血组织核素显影技术的诊断应用;亦在省内率先开展了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血液病,又在中草药中发现了具有明显的抗血小板活化因子(PF)的作用,代号为AP921,而且研究出其分子结构及临床效果;亦率先研究了正常孕妇各个妊娠期凝血试验的正常值,以及人工流产诱发孕妇的不同孕期与弥漫性血管内凝血的关系,对再生障碍性贫血诊治研究亦具创新性。因此获得了部委级成果多项奖励。

    张教授从医七十多年中,在医疗、教学、科研诸方面均取得了优异成绩,对医学的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是一位杰出的德技双馨的教授,也是中青年医生学习的楷模。他之所以有这样骄人的成就,年近九十的张教授常用六个字表达之,即“幸运、努力、无憾”。

     

    上一条:中国足彩网::临床教学中实现人生价值
    下一条:宋惠民:为有仁爱酬壮志 勇驱病魔换心田

    关闭

版权所有:山东大学齐鲁医学院人事人才办公室    地址:山东省济南市历下区文化西路44号   
邮编:250012    联系电话:0531-88380106   邮箱:yxbzzh@sdu.edu.cn

网站管理登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