杏林风范
杏林风范 当前位置: 首页 > 杏林风范 > 正文
创新无止境,我们在路上
2014-03-11 09:57 苏啊青 康玥  山东大学报

——记乳腺癌转化医学创新团队

近日,由共青团中央负责发起组织,“中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奖励基金”支持的2014年大学生“小平科技创新团队”评选揭晓,山东大学医学院霍强、张宁为负责人,齐鲁医院杨其峰教授为指导教师的“乳腺癌转化医学创新团队”荣获2014年度全国大学生“小平科技创新团队”荣誉称号,并受到“中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奖励基金”的资助。

“乳腺癌转化医学创新团队”从2010年暑期成立至今,已走过四个年头。经过四年的努力,团队成员张宁、霍强等以第一负责人身份获国家级大学生科技创新资助2项、院校级学生科技创新基金7项,张宁、李小燕荣获山东大学校长奖学金,张宁荣获山东大学学术新人奖。四年岁月的磨砺下,一个初建的团队是如何从草创初期走到现在的小有成绩的呢?为了探索究竟,记者尝试走近他们。

早春的傍晚,没有晚霞,月亮早已爬上中天。山东大学趵突泉校区沐浴在清冷的月光下,更显得静默,肃然。校园里来往的人极少,这个以医学生为主的校区很少有热闹非凡的时候。刻苦勤奋的医学生们就像这时节凌寒自开的腊梅般,忍受孤独和寒冷的侵袭,以更胜常人百倍的努力埋头苦学,他们虽在墙角边默默绽放,却香气袭人、疏影横斜。

兴趣相投便成知己

霍强接到我们的电话就从医院赶了过来,虽然刚开学不久,但泡在医院实验室已经成为霍强的一个习惯,按他的话说就是,“一天不到实验室干点啥心里就觉得不舒服。 ”他虽年纪轻轻却已在学术道路上步伐稳健且收获颇丰,他的作品《大气环境污染对人群乳腺癌影响的研究》荣获第十三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一等奖,《可吸入颗粒物对乳腺癌影响的流行病学研究》获得首届全国医学研究生创新论坛一等奖,还受邀成为国际著名学术期刊Breast CancerResearch andTreatment(SCI,影响因子 4.469)、PLoS ONE(SCI,影响因子4.092)等杂志的审稿人。目前,他是“乳腺癌转化医学创新团队”的负责人之一。

几句寒暄后,“乳腺癌转化医学创新团队”的另一位负责人也到了。温婉如春风般的张宁目前是医学博士研究生二年级在读,自从她在本科期间参加了第十二届“挑战杯”大赛后,就对乳腺癌的研究保持着浓厚的兴趣。她的作品曾获过全国大学生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二等奖,并发表在国际著名学术期刊《Cancer Sci-ence》上。很偶然的机会,张宁在学校团委组织的乳腺癌宣讲会上认识了志同道合的霍强,出于对乳腺癌研究共同的兴趣,他们成为彼此的工作伙伴。

谈到此次创新团队因何荣获“小平科技创新团队”,张宁和霍强异口同声地感叹:“我们团队的氛围实在是太好了,老带新是我们团队引以自豪的传统!”这个团队其实是由一群兴趣相投的医学生组成的,这其中不仅包括已经具备一定研究能力的研究生、博士生,还有不少如雨后新笋般的本科生。“我们几乎是手把手地教师弟师妹们做实验,比如怎么做值日(实验室的值日和我们通常理解的值日不一样)、如何调配液体……我们几乎不分彼此。”张宁初进实验室的时候深受师兄师姐的照顾,现在她把这种经验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师弟们。“大家经常一起为讨论新课题熬到夜里两三点,几乎都是全员到齐,不会落下谁也没有谁会偷懒不去,有时候我们也会几个人一起熬夜通宵做实验。虽然大家平时也有实习也要上课有各种事要忙,但关键时刻只要通电话大家就都能聚在一起通宵达旦地做实验。”霍强向记者介绍自己的团队时不无自豪。

山东大学“乳腺癌转化医学创新团队”成立于2010年。团队的部分研究成果已经发表在《Oncogene》、《Cell Death Dis》、《J Biol Chem》、《Eur J Can-cer》、《PLoS ONE》等国际著名学术期刊上,团队成员以第一作者身份共发表SCI论文22篇,累计影响因子超过80,单篇最高引用37次。团队成员的科技学术作品多次在国家级科技竞赛及论坛中获奖。如此可观的成绩与多层次的团队组合模式密不可分。正如霍强的解释:“这种模式使我们更加独立和完整,研究生和博士生的学长和学姐们可以用更成熟的思想和方法来引导帮助本科生学弟学妹快速成长,而本科生的加入也为整个团队带来了更多新鲜的血液和全新的思维模式。这就像一个人既有发达的大脑又有强健的体魄,当然事半功倍。 ”开放的组合理念固然为这个团队迅速走上正轨贡献巨大,但记者在访谈中更看到了涌动在团队内部的温馨情谊。他们称自己的团队为“伙伴”,做研究互帮互助只以“我们”为称,十个人紧紧抱团才能在科研的大道上飞速滚动。

我们是“踩着”石头过河

说起创新团队的故事,还得以2010年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做开篇。在那次活动中,张宁和霍强认识了齐鲁医院乳腺外科专家杨其峰教授。苦于科研毫无头绪的他们在短短的时间里接触到了大量科研方面的思想,感到陌生而又迷人。彼时杨其峰教授就告诉他们,以后想成为一名好医生,必须要临床和科研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在杨教授的带领下,“乳腺癌转化医学创新团队”宣告成立。

如果说科学研究是“摸着石头过河”的话,那么“乳腺癌转化医学创新团队”的研究就是“踩着石头过河”。杨其峰教授从事乳腺癌临床工作已有十几年的时间,贮备了大量的临床经验,他的指导对该团队往往起到重要作用。

杨其峰教授在日本和美国留学工作近十年,学成后带着国外先进的学术理念回到中国。他说:“国外的实验室甚至对高中生开放,只要是通过申请的高中生或是大学生,放学了都可以背着书包到实验室和专家学者一起做实验。有很多年纪很轻的学生已经确立自己研究的方向并且小有成绩了。”

回国后的杨其峰教授深感国内平台资源的匮乏,“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做研究也是同样的道理。医生的科研能力、创新能力与职业技能是相辅相成的,一个好的医生要有竞争力必须掌握丰富的知识,且拥有较强的创新能力。谈到培养学生的经验时,杨教授用了一个很简单的比喻来阐述:如果现在要你重回高中的话,你是不是就知道怎么学了?路只有走过了才知道怎么走,让本科生从基本的知识开始,重点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和科研能力,让他们和研究生、博士生甚至专家一起搞科研。如此,或许将培养出一批不仅在国内颇具学术水平,甚至在国际上都有强大竞争力的学者。“转化医学是近些年出现在医学界的热词,它能将高校的基础医学与医院里的临床医学连接起来,从而使先进的医学成果更快地转化成良方妙药在临床上应用,推动医学事业的发展。这是我们的团队的目标,也是未来医学发展的大方向。”杨教授进一步讲述了自己对医学科研的看法。

为有源头活水来

杨其峰教授是“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国家首批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中组部万人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在临床上,杨其峰教授是能够一年完成550台手术的妙手医生;在课堂上,他是学生们最敬爱的导师。面对忙碌的工作、艰难的课题,杨教授始终淡然相对,他常对学生们说,“我们最大的敌人是自己,所以我们要时刻反省自己,监督自己,三省吾身积极向上,用可持续的眼光和态度审视自己,筹划未来。”和自己的学生在一起,杨教授始终以身作则,期待更多的学生少走弯路。巨人之肩也好,垫脚石也罢,杨其峰教授相信自己的学生必然青出于蓝而胜于蓝。这些优秀的学生终有一日会蜕变成为医学界优秀的专家。也正是他的乐观和坚持,使得整个创新团队才能像一团火一样,放射光明和温暖。

访谈快要结束的时候,记者谈到了近期备受关注的雾霾问题。杨教授说:“疾病的发病原因是多方面的,乳腺癌的发生与大气污染并不是全无关系。我们只是希望通过分析和研究,结合本专业的相关性引起社会的关注、国际的重视。大家一起来改善,一定不要让心中的雾霾侵蚀我们的心灵,无论遇到什么困难我们都要积极地去面对,去生活,去做一个实实在在的人。”

访谈结束,杨教授又要开始每日的查房和手术,团队成员们也要继续为乳腺癌转化创新课题而努力。上帝的宠儿向来是那些努力生活的人。这次的获奖是对他们的肯定,也会见证他们将来更大的辉煌。创新没有止境,这些心怀梦想的人,不会踯躅不前,他们还在路上。

关闭窗口

版权所有:山东大学齐鲁医学院人事人才办公室  地址:山东省济南市历下区文化西路44号
邮编:250012  联系电话:0531-88380106  邮箱:yxbzzh@sdu.edu.cn  网站管理登录